經濟轉差 中國兩成青年失業
2023年2月6日

雖然中央在去年11月的時候,一口氣放寬許多防疫措施,但社會要回復疫情前的正常狀況,估計起碼要一年以上的時間,所以在2023年高校畢業的1160萬位同學,也許需要做好心理準備,求職情況可能較2022年更加困難。

撰文:林一鳴

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2年7月國內16至24歲青年勞動力城鎮失業率升至19.9%的歷史高位(由於學生在7月畢業,通常第三季度的青年失業率都會有季節性的上升),到了近期稍微回落,在2022年11月跌至17.1%的水平,但仍較同期全國5.7%的城鎮失業率,高出兩倍的幅度。

畢業生太多工作機會太少

為何國內青年失業率,在疫情後攀升到歷史高位?

很多人認為青年失業是因為疫情封控手段過於嚴厲,但我認為更嚴重的問題,是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的急速上升,但職位空缺卻在下降,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,畢業生求職自然變得更加困難。

目前兩類青年的失業問題較為顯著,第一類是低學歷的青年,由於欠缺技能及工作經驗,就業市場上競爭力較弱;但更大的失業群組,反而是大學畢業生。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人數,在過去二十年內激增七倍,特別在2022年急速上升,但需要大學知識水平的職位,卻不可能跟得上畢業生湧入的速度: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為874萬人,2021年為909萬人,較前一年同比增幅只是35萬人,但2022年突然急升至1076萬人,同比增幅高達167萬,增幅為之前的五倍!預期2023年將有1160萬名高校畢業生,相信到時青年人的失業率,將會進一步攀升。

不過最受到影響的人,應該是「雙非高校」畢業的一群。國內大學有嚴格的階級觀念,最高級的是「985」,其次是「211」,如果不屬於以上兩類,就稱為「雙非」,即是非985及非211的大學。

根據智聯《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》統計,企業錄用大學生考量的第一個因素是「名校畢業」,佔比高達49.5%,所以不屬於985或211的「雙非畢業生」,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就會相對較弱,成為「高不成、低不就」的主要一群。很多在2022年雙非畢業的學生,找工作的時候都會「海投」,每月發出數以百計的簡歷,但由於公司收到的信實在太多,很多人在第一步初篩都過不了,HR收到一百封信都未必有一個回覆,就算幸運地得到網申的測試機會,做完後大部分都被篩走,連接受面試的機會都沒有。

職場期望值與現實相差太遠

不過無論是985、211或雙非畢業生,都同樣出現一個問題,就是對職場的期望值與現實相差太遠:期望的工作不會聘用自己,但低一檔的工作又不想做,結果畢業就等於失業了。

根據智聯招聘及中國人民大學聯合發布的《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》,對於2022年大學應屆畢業生,在4月中的時候,已有46.7%的學生得到聘書,但當中只有三分之一選擇簽約,其餘都放棄了工作職位,結果畢業半年都沒有找到工作。幸好在過去多年的「一孩政策」之下,畢業生都是家中獨生子女,父母財政上作出無限支持,不會讓孩子感到失業的經濟壓力。

不過大學生不肯放低期望,亦不可以完全怪責年輕人,因為「期望值」是參考數年前畢業的師兄師姐擬定,他們在數年前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,但疫情下職場環境轉差,就不能「人人期望可達到」了。根據智聯招聘的數據,2022年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平均月薪,較2021年畢業生低12%,有些職位給剛畢業大學生的工資,與農民工的水平差不多!

——節錄自2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